來源:南方電網(wǎng)網(wǎng)站 時間:2024-12-20 17:32
近日,云南電網(wǎng)公司怒江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完成220千伏蘭福線巡檢維護,全力保障迎峰度冬期間電力供應,確保群眾溫暖過冬。圖為巡檢期間,云南電網(wǎng)公司在碧羅雪山開展多旋翼重載無人機運輸電網(wǎng)線路設(shè)備試驗。 陳波 攝
趕在大雪封山之前,巡線員在碧羅雪山上進行輸電線路巡維。
云南碧羅雪山巍峨磅礴,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,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多達十幾座,巨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這里詭譎多變、惡劣至極的氣候,也為其披上了一層神秘且危險的“外衣”。
這層“危險外衣”下,隱匿的不只是探險的艱難險阻,更是關(guān)乎民生的重大考驗。由云南電網(wǎng)公司負責運維的兩條電力天路——220千伏蘭福線和220千伏福劍線就矗立于碧羅雪山上,是怒江大峽谷連接主網(wǎng)的重要通道。
近日,云南電網(wǎng)公司怒江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巡線員周興宏和字相福來到雪山腳下,他們要趕在大雪封山之前,完成220千伏蘭福線的巡檢維護,確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眾溫暖過冬。南網(wǎng)報記者與央視記者組成巡線報道小組,跟隨巡線員一起出發(fā),感受雪山巡維的苦與樂。
艱難跋涉勇闖禁區(qū)
怒江奔流在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之間,形成了垂直高差達4000米、綿延360多公里的怒江大峽谷,山谷幽深、危崖聳立,鬼斧神工的自然地貌給輸電線路的運行維護帶來極大的挑戰(zhàn)。因海拔高差大、氣候條件復雜、路途遙遠,碧羅雪山巡檢線是南方電網(wǎng)范圍內(nèi)唯一需要在山上過夜的巡檢線路。
“這是水、干糧還有炊事用具?!?日上午10時,周興宏和字相福帶領(lǐng)馬幫清點和裝運物資。除了生活必需品,此次220千伏蘭福線特巡,他們還準備了發(fā)電機和衛(wèi)星電話,當然也少不了云南白藥、創(chuàng)可貼、速效救心丸等藥品。
“出發(fā)!那就是我們的目標?!表樦芘d宏手指的方向,只見一基基鐵塔矗立在高聳入云的雪山之巔,蘭福線雪山段92號至145號輸電線塔,只能徒步前往,巡檢要花三天時間,“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無人區(qū)住兩個晚上”。
跟著周興宏的腳步,報道小組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向上攀爬,剛出發(fā)不久,就有人心率猛增、汗如雨下,頭發(fā)和衣服都濕透了。山勢越來越陡,空氣愈發(fā)稀薄,一位攝影記者還出現(xiàn)臨時抽筋、缺氧等癥狀,不得不暫時放棄拍攝,拄著木棍蹣跚而行。
“還有多久?走了一半沒?”央視記者徐小龍?zhí)鹩夷_,跟隨他走南闖北的徒步鞋鞋底都脫膠了。報道小組一開始還能和巡線員談天說地,后來實在跟不上了,只能默默地按著自己的節(jié)奏走,隊伍越拉越長。
一路上,周興宏不斷給大家打氣,他在這個崗位上已經(jīng)工作了26個年頭,翻越碧羅雪山巡線累計120次,是所里的“元老”。周興宏和字相福所在的怒江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共有29名巡線員,負責運維分布在怒江州雪山峽谷間的線路。這些年,巡線員人均每年徒步爬山2000千米,相當于從怒江州走到廣州。
登山的辛勞,只是巡線工作的門檻?!耙宦飞?,我們要觀察線路四周的林木高度,看看鐵塔有沒有外部隱患,還要檢查塔材和線路的連接金具有沒有受損、缺失,瓷瓶是否破損,鐵塔是否變形。”周興宏介紹,巡線員需要對每一基桿塔的基礎(chǔ)、拉線、絕緣子等設(shè)備進行全面“體檢”,比如,1基塔的絕緣子少的有50片,多的則有200片之多,都需要逐一檢查。
六個多小時后,太陽從東邊“走”到了西邊,巡線報道小組也來到了雪線附近,松軟濕滑的積雪、石路上的冰渣子,讓巡線員的神經(jīng)不自覺地繃緊,一旦重心稍有不穩(wěn),就會滑倒在半米深的覆雪中。
18時,眾人終于趕在天黑之前,安全抵達海拔3700米的巡線房駐地。
雪域云端登塔消缺
怒江大峽谷是世界第三大峽谷,119號線塔是蘭福線最高塔位,海拔達4000米,翻過它所在的山脊就能一覽峽谷全貌。這個區(qū)域氣象復雜,不僅風大霧大,還多雨多雷擊,因此,在大雪封山前,巡線員都要對這段線路進行精細巡視,開展登塔作業(yè),確保線路安全穩(wěn)定運行。
第二天上午10時,周興宏和字相福準時出現(xiàn)在119號塔基。經(jīng)評估,這次作業(yè)將面臨高海拔缺氧、零下低溫、線塔覆冰與大風的多重挑戰(zhàn),是一次在極端條件下,存在多種風險的架空輸電線路巡視作業(yè),任何閃失都可能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。
“之前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這處鐵塔曾遭受雷擊,檢查后判斷是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所致,因此我們?yōu)槠浼友b了導電性能更好的石墨烯接地裝置?!北敬蔚撬氖亲窒喔#灰娝炀毜叵岛冒踩珟?、背好工具包,完全想不到他其實去年才成為一名巡線員。字相福介紹,這次登塔作業(yè)的重要任務之一,就是逐一排查接地裝置,確保桿塔接地電阻合格有效,避免因雷擊導致線路跳閘。
一切就緒,字相福開始謹慎、緩慢地登塔,同時對螺栓、塔材等構(gòu)件進行檢查。到了橫擔位置,在確認塔材連接牢固后,他小心地翻過橫擔,來到絕緣子串掛點區(qū)域,認真查看瓷瓶、金具、導線。塔下,工作負責人周興宏眼睛都不敢眨,緊盯著塔上的情況,絲毫不敢放松對字相福的監(jiān)護。
任務完成后,字相福小心翼翼地回到塔基??粗缴行┌l(fā)紫的字相福,周興宏趕緊將提前準備好的氧氣包吸管遞給他。等到字相福的面部恢復了血色,周興宏懸著的心才算放下。
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之巔登塔作業(yè),考驗的不僅僅是作業(yè)人員的技術(shù)技能水平,還有身體和心理素質(zhì)。字相福清晰地記得,他第一次登塔時小腿發(fā)抖、寒毛直豎,才上去不到10米,往下看到峽谷深淵,嚇得面如土色,風刮過鐵塔晃動,更是讓他心驚膽戰(zhàn)、渾身顫抖。
“沒想過自己能挺過來,多虧了老師傅的幫助?!弊窒喔;叵肫鸸ぷ饕荒陙淼慕?jīng)歷,心中滿是感激。2023年11月,他與兩名老員工一起開展蘭福線巡線工作,在能見度不到10米的大霧和積雪中,周興宏用身體為后來者趟出一條相對安全的道路——這一幕,字相福一直記在心里。
以老帶新,一直是怒江供電局輸電管理所的傳統(tǒng)。在日復一日的傳幫帶中,新力量練出了一身“鋼筋鐵骨”和過硬的心理素質(zhì),老師傅精湛的技術(shù)技能也得到了傳承。
歷時3天,巡線員完成了11公里輸電線路、46基鐵塔的特殊巡檢,趕在大雪封山前,消除了47個輸電線路隱患。回程路上,周興宏感覺輕松又幸福——大伙兒的付出能讓鄉(xiāng)親們用好電,溫暖過冬。
文/圖 南網(wǎng)報記者 許曉冰 褚浩霖 通訊員 陳波 馬莎 飛若力 龍行娟
100斤設(shè)備飛上高山
重載無人機4000米海拔吊運電力物資。
“啟動準備!起飛!”云南電網(wǎng)公司規(guī)劃建設(shè)研究中心技術(shù)經(jīng)濟研究室高級經(jīng)理王方敏用對講機指揮位于起點的無人機操作員。片刻后,轟鳴聲從遠處傳來,一架多旋翼無人機吊裝著兩套220千伏輸電線路金屬氧化物避雷器逐漸出現(xiàn)在眾人視野中。工作人員熟練操作,無人機垂直上升到與鐵塔幾乎相同的高度,再勻速飛向119號鐵塔位置,平穩(wěn)懸停在鐵塔上方,將避雷器準確運送到預定位置,過程僅耗時15分鐘。而后,無人機原路返回,順利降落在起飛點,試驗圓滿成功。
這是本次特巡的一項重要任務——驗證多旋翼重載無人機在高海拔雪山地區(qū)進行電網(wǎng)線路設(shè)備運輸實際場景中的應用效果。
“我們結(jié)合線路實際情況,選用八旋翼十六槳的200公斤級多旋翼重載無人機?!蓖醴矫粽f,“單機荷載能力理論爬升高度可達5000米,具備近地面低空拋投和定點降落投放能力,能夠應對各種復雜地形運載?!?/p>
在電網(wǎng)建設(shè)和運維項目中組織運用重載無人機運輸,解決山區(qū)機械化施工的難題,這方面,王方敏經(jīng)驗豐富。此次,他和團隊計劃操控無人機從碧羅雪山巡線徒步起點(海拔2000米處)起飛,將50公斤電力物資運送到119號鐵塔位置(海拔4000米處),直線距離超過5公里。
“采用無人機運輸,最大的優(yōu)勢是高效和安全?!蓖醴矫粢栽囼灋槔鹘忉?,以往馬幫運送設(shè)備物資到119號塔,最快也要6個小時,此次無人機運輸按照每秒20米(每小時70至80公里)的速度設(shè)定飛行,單程15分鐘的運輸效率,較傳統(tǒng)運輸方式提高至少20倍。
親眼見證試驗的巡線小組更是興奮和期待。
周興宏對2010年冬天的搶修記憶深刻:由于托運物資的馬匹無法在厚達10米的積雪里行走,巡線員只好背著物資上山,每個人負重都在40公斤以上,每走十米就要停下來休息、吸氧。從一線工作者的角度,他們不會因為巡線工作的艱辛而怠慢工作,但不代表他們不渴望通過智能化和機械化的力量來改進工作、減輕壓力。
云南地形地貌復雜多樣,怒江州更是98%以上的面積為高山峽谷,讓輸電線路施工材料運輸成為難題。云南電網(wǎng)公司自2022年起便將重載無人機應用于電網(wǎng)建設(shè)領(lǐng)域,這次高海拔、高落差、長距離、強風速實際場景中重載無人機運輸?shù)某晒︱炞C,標志著國內(nèi)高海拔地區(qū)采用重載無人機開展電網(wǎng)運行維護作業(yè)取得實質(zhì)性突破,為今后同類作業(yè)積累了寶貴的數(shù)據(jù)和經(jīng)驗。
海拔3700米的無眠夜
工作人員齊心協(xié)力在狂風中搭起帳篷。
“真是自找苦吃啊?!奔幢阄页3⒓討敉饣顒樱诵羞€是忍不住發(fā)出感慨。
碧羅雪山海拔高、積雪厚,常年平均風速超過6級,夜晚氣溫更是低至零下10攝氏度。晚上9時,我用衣服帽子把自己裹成“粽子”,縮進睡袋中,但還是冷得頭疼。
三個小時前,我們在巡檢員的“哄騙”和鼓勵下,總算抵達當天目的地——東“救命房”。磚混結(jié)構(gòu)的巡線房為巡線員和上山的村民提供了安全的避難所,故稱“救命房”。因特巡房中已入住了12名線路施工隊員,我們只好選擇在房子旁邊搭起大通鋪帳篷過夜。
然而,在雪山上搭帳篷遠比想象中困難。由于常年冰雪凝凍,土地變得十分堅硬,單靠人力只能把撐桿勉強扎入淺層土。山區(qū)不斷刮起陣陣大風,剛剛立穩(wěn)的帳篷還沒來得及用風繩固定,就被風吹倒了。
反復折騰了幾次都不成功,眾人開始有些慌張,太陽下山、氣溫驟降,要是沒有個棲身之所,大家都將暴露在極端環(huán)境中,后果不堪設(shè)想。
“分頭行動,把能用的繩子和大石頭全找來!”大家集思廣益,用小刀在帳篷底部切開一個個小口,用繩子穿過小口系在石頭、樹根上,同時使用地釘和風繩加固,再搬來竹子、樹枝壓在帳篷的下風側(cè),增加帳篷重量。外部穩(wěn)住了,大家趕緊將背包、攝影器材等重物搬進帳篷壓住邊緣,再鋪設(shè)好防潮墊和睡袋,才算是有了一個遮風避寒的“港灣”。
到了凌晨,雪山上的氣溫已降至零下。我閉上眼睛,如猛獸呼號的風聲、發(fā)電機的轟鳴聲、眾人此起彼伏的呼嚕聲和受寒后止不住的咳喘聲,聲聲入耳;被大風吹得搖搖晃晃的帳篷到處透著寒風,睡袋和層層衣物也無法抵擋地面滲出的陣陣寒氣。
極度疲倦與極度寒冷交織,實在難以入眠。不禁想到巡線員積年的辛苦,這樣的煎熬與考驗,于我只是一次,于他們卻是一次又一次。
鐵塔聳立在人跡罕至處,不論寒冬酷暑,巡線員都會長途跋涉,用腳丈量著每條線路之間的長度,搭起溫暖與光明的橋梁,這又是怎樣的豪情擔當?
第二天,在巡線小組完成鐵塔檢修后,我抓著周興宏問出憋了一整晚的問題:“這一年年的,怎么堅持過來的?”
“咱這個線路點亮了怒江州的千家萬戶,想想還是挺有成就感的?!敝芘d宏說,“路很難走,總要有人‘自找苦吃’吧?!保?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微軟雅黑, "Microsoft YaHei"; 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wrap: wrap;">許曉冰)
責任編輯:沈馨蕊